非洲猪瘟(以下简称非瘟)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烈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多发性出血、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每年给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市场上尚无安全有效的商品化非瘟疫苗,主要通过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和精准清除技术对该病进行综合防控。快速、准确、敏感的检测技术在非瘟综合防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本病的监测存在以下误区和盲点。 一、忽视监测,造成非瘟病毒传入场内 (一)忽视引入后备种猪的监测,致使病毒随着引种传入场内 1. 猪群入场前,一定要进行隔离检疫,一般最短隔离检疫时间为21天,同时需密切观察猪只的临床表现。隔离之后经非瘟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均为阴性并经过常见疾病的驯化后方可入群。若发现核酸检测阳性结果,则需要进行后备猪群的精准清除,阴性猪将继续隔离21天。 2. 为防止漏检,最好同时开展核酸和抗体检测。猪感染非瘟强毒一般会在10天内死亡,弱毒一般在感染后7-14天检测到抗体。在自然条件下,猪接触感染性病毒后第6天左右可在口腔(或鼻腔)拭子中检测到病毒,第9天和10天在血液和肛拭子中检测到病毒,因此需要根据引种和隔离情况合理采集样品。 (二)忽视人、车、物等流动因素的监测,使得病毒突破猪场生物安全屏障 为此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1. 人员监测:人员到达隔离点,生物安全专员对其随身物品进行消毒处理,人员洗澡更衣后,生物安全专员对隔离人及随身物品分别进行采样检测,合格后方能入场。 2. 车辆监测:外部车辆禁止入场,内部车辆采取检测与监测相结合,异常情况比如拉死猪,先采样检测,然后消毒处理。每次转猪前对装猪台与转猪车辆及相关工具采样检测评估,合格后备用。 3. 物资监测: (1)饲料属于大宗物品,难以准确采样。对于使用罐料车的猪场来说,将浸有生理盐水的纱布(50cmx50cm,6-8层),绑缚于进料和出料的管道口,收集样本5-10分钟,将附着于纱布上的饲料进行检测即可;对于使用吨包料的猪场来说,干燥存放两周方可使用,期间可使用紫外线照射料包表面进行消毒。 (2)对于疫苗兽药,检测外包装,同时也要做好表面的消毒。 (3)对于外购精液,建议检测外包装和精液(按批检测25%,采样1mL/瓶或1mL/剂);精液检测在提取DNA时,建议使用专门的精液裂解液。 (三)忽视猪场内外环境的监测,导致病毒易形成很大污染面 1. 重点监测区域:包括场外道路、场内道路、料槽、饮水槽、风机进风口、出猪台、无害化处理区域、洗涤淋浴间等重点区域。 2.“四害”监测:因老鼠、苍蝇、蚊子、蟑螂等“四害”无孔不入,无法做到实时监测,而理论上都有机械带毒的可能,建议当周边有疫情时,需加强除“四害”,尤其是老鼠,避免由发病猪场窜入。 3. 监测频率:猪场应根据周边疫情压力和场内情况,制定合理监测频率,因场施策。 二、过度监测,导致猪群应激、疫病散播和资源浪费 (一)猪群过度采样,引起猪群应激过大 为避免此类情况,猪群采样时建议做好以下两点: 1. 制定符合本场的采样监测的标准操作程序(SOP),针对不同的目的,采集不同的样品,最大程度地减轻猪群应激。 2. 实时关注周边疫情:周边有疫情时,增加采样监测频率;周边无疫情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 (二)采样造成交叉污染,导致疫病散播 猪群采样时,“猪-人-猪”密切接触,如果操作不当,易造成疫病的散播,为此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 采样所需物资如手套、注射器、棉棒、纱布、生理盐水等均需灭菌处理。 2. 注意采样流程,及时更换一次性手套和鞋套等物品。采集拭子时,一根棉签可由一人采集口鼻处,装封,同时要更换一次性手套。不同猪舍的样品采集需专人负责,避免交叉。 (三)监测过频,增加猪场运营成本 大型猪场生产和后备母猪存栏量大,每次检测的样本数量动辄成百上千,检测成本极高。为有效降低检测成本,可以合并样品进行检测。在保证检测结果准确的前提下,建议口、鼻、肛拭子每3-5份样品合成一个检测样,血液样品可以更多个头份合成一个检测样。 |
上一篇:蛋鸡养殖的十大误区
下一篇:夏季水帘使用存在的十一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