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近4个月的实践中,以自然村、居民小区为单元的封闭式管理、疫区强化消毒及非疫区常规消毒,禁止一切聚集性活动等措施在切断传染源方面效果显著,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快速传播。 在回顾疫情防控操作实践时我们发现,通过消毒切断病毒通过飞沫、接触传播途径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诸如消毒不彻底、过度消毒、消毒操作流于形式等不专业的问题,消毒成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心理安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消毒剂的选择 疫情发生期间,城市居民小区、自然村庄封闭管理普遍使用的消毒剂是“84”消毒液(有效氯含量5.5-6.5%),这些消毒剂都是政府免费发放的。但很少有人关注消毒剂中实际有效成分(次氯酸钠,NaClO)的含量,而仅参照标签指示含量配制使用。几乎没有操作人员关注该产品有效氯的实际含量及精确的稀释比例。 政府及疫情防控专家推荐的居家使用消毒剂大多为75%医用酒精,以致该产品一度脱销。该产品可以有效杀灭一般物体表面、手及皮肤表面的病毒,但不适于外环境表面及空间的消毒,还存在易燃、易爆的致命弱点。 商家还借机推荐了含有PCMX等成分的消毒剂,此类产品在超市也曾一度脱销。但问题是很多消费者没有真正了解到底哪个消毒剂可以有效杀灭新冠肺炎病毒,认为只要使用了消毒剂就能得到保护。该类产品的两个主要代表是滴露(Dettol®)和威露士(Welch®),它们的有效成分都是对氯间二甲苯酚(PCMX),此化学物质可杀灭的主要细菌有肠道致病菌、化脓性球菌和致病性酵母菌等,对病毒则无效。长期使用还会对口腔、咽喉及胃的粘膜产生刺激和腐蚀。该类产品含有“氯”的字样,但不是以“氯”为功能成分的消毒剂,它们的功能成分是“酚”。“酚”类产品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杀灭能力几乎为零。疫情爆发期间该类产品的脱销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民众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消毒剂知识的缺乏及选择行为的的盲从。消毒剂常识方面的科普很有必要且势在必行。 1.2 消毒设备配套及使用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消毒设备的选型不对,也存在使用不当的问题。 1.2.1 热雾发生器 室外环境消毒选择的热雾发生器喷出的雾滴直径一般是5-20μm,这个大小的雾滴在平滑表面、空气中(尤其在有阳光照射及风吹时)存在的时间不会超过30秒钟。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消毒剂可以在30秒以内杀灭冠状病毒。所以,此类操作对新冠肺炎病毒没有杀灭作用。 1.2.2 背负式喷雾器/手压式喷雾器 楼房内电梯、走道、建筑物内地面、电梯轿厢内空间消毒选用的手压、背负式喷雾器对门把手、电梯按键表面消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于电梯内空间的气溶胶的消毒作用则不能保证,主要原因是手压式、背负式喷雾器在压力达标时喷出的雾滴直径可以达到60-80μm,在封闭空间的悬浮时间可以达到3-4分钟而达到消毒效果;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很少有操作人员能够做到喷雾器的压力一直处于理想状态,从而导致大多数时间喷出的雾滴直径大于100μm,在空气中的悬浮时间短(直径为100μm时,由3m高处下降至地板的时间仅30秒钟)而达不到消毒目的。
|
上一篇:烧碱、石灰消毒应用及常见误区